大米中的蟲子是從何而來的?
大米中的小蟲子學名叫做米象,這個名稱是由它的外表而來的,米象的嘴巴細長,并且鄉(xiāng)下彎曲,和大象長得十分相像,所以也就有了米象這個名字了。雖然米象長相獨特,但其實就是一種小甲蟲而已。米象的叫法也有很多,比如谷牛、牛子、蛘子等。
大米中的米象其實也并不是憑空出現(xiàn)的,只是大米在生產(chǎn)和加工的過程中不小心被它的蟲軟寄生感染了,畢竟米象的分布十分廣泛,像玉米、小麥、高粱等存儲的谷物中都能看見它的身影,而且米象的繁殖期很短,一般不會超過兩個月,天氣氣溫越高,它的繁殖速度也隨著越快。
像南方炎熱潮濕的梅雨季節(jié),就是米象繁殖的高峰期,最快繁殖速度甚至可以達到一年時間繁殖是十代幼蟲,并且雌蟲一次就能夠產(chǎn)下500顆卵,這樣的數(shù)量還是十分驚人的。
米象的成蟲可以躲藏在谷倉、樹皮、田埂邊、較松的泥土等等地方過冬,等到發(fā)現(xiàn)有糧食之后,就會用甲蟲特有的口器將米?惺砷_,然后在里面產(chǎn)卵,再分泌出一些黏液來封住米粒,從外面粗略一下看幾乎是看不出破綻的。
所以米象的來源可以說是防不勝防的,有可能是儲存環(huán)境不嚴密被成蟲爬進去了,也有可能是有部分大米在很早之前就被藏了蟲卵。
生蟲子后的大米還能吃嗎?
其實從本質(zhì)上講,只要大米生蟲不是太多就可以食用,大米生蟲是屬于正常的自然現(xiàn)象,米蟲本身并不攜帶病毒,只要把米淘洗干凈,曬洗掉米蟲和它的代謝,就可以正常食用了,從另一個角度來說,這一類蟲子是高蛋白,就和蠶蛹一樣......,還是蠻有營養(yǎng)的,當然我肯定不會吃的。